![]() |
|
![]() |
||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据研究机构Gartner发表报告预测,由于中国手机市场表现低迷,全球手机市场增速开始放缓,预计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同比涨幅将降至3.3%。Gartner分析师推测,在中国首次购买手机的消费者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手机市场开始趋于饱和。
厂商出货增长率骤降 欲靠进军海外和降价解困
前不久,小米CEO雷军在微博上公布了小米在2015年上半年的各型号手机总出货量为3470万台,同比增长33%。小米在2015年的销量目标为8000万至1亿台,从目前公布的数字来看似乎压来颇大。由此可见,即便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手机厂商也在遭遇增速放缓的问题。
据统计,小米手机一年前的同比增长率为271%,与今年相比落差如此巨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厂商纷纷效仿小米模式,小米在同价位上遭遇更多竞争对手,其主打的高性价比优势几乎不复存在,另外就是国内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手机市场这一红海,每年推出的新机数量更多,几乎超过消费者的更换频率。
小米一直在积极开展海外市场,目前已经登陆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西这些国家,并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尤其是在印度,小米手机依然以高性价比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小米在印度,从去年7月22日首次开卖到去年10月,在其进入印度市场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销量已突破50万台。现在,小米和其他厂商一样将目光聚焦到海外市场,希望寻找到新的销量增长点。国内厂商中如华为、中兴、TCL以及魅族都在海外市场布局,其中华为产品远销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兴深耕欧洲市场,TCL旗下Alcatel OneTouch系列手机在拉美西语区市场也有着傲人成绩,魅族则深受俄罗斯消费者喜爱,面对国内市场饱和现状,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厂商加入“出海”阵营。
除了开拓海外市场,国内厂商近期还接连对老款旗舰机型进行降价促销,其中小米、荣耀和魅族就颇具代表性。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占有率,厂商宁愿“割肉放血”以低价换用户,虽然降价对更多持币观望的消费者是件好事,但无疑会对刚购买的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以魅族为例,MX4 Pro原价2499元,但是连番降价后,目前仅售1999元,因为发售与降价时间间隔太短,即便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对部分购机消费者有补偿措施,但降价初期仍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抱怨和吐槽。由此可见,降价策略虽好,但是运用不当便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在产品发售不久后便大幅降价,势必会刺激到消费者的神经,对厂商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国产厂商持续力推低价机 高端形象难建立
近年来,自从红米手机推出后,国内千元机市场就不再太平,国内主流大厂纷纷针对千元市场推出产品,连曾经每年主攻中高端手机的魅族也开始深陷其中,魅蓝和魅蓝note系列的推出标识着其进军千元机市场的野心,酷派大神、大可乐、小辣椒等厂商甚至推出定价399元的产品以超低价吸引消费者购买。国内厂商乐于在千元市场厮杀,其原因也在于高端市场一直被外来品牌“垄断”,自身高端机型销量不佳。
国内在中高端品牌形象的建立上较为出色的厂商如OPPO、vivo,这两家厂商不以性价比著称,一直坚持打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也拥有不俗的销量和份额。此外,华为转型高端,在2014年年初,就砍掉了约80%的低端产品线,推出Mate7等产品后反响不俗,证明这一转型策略有所成效,而华为子品牌荣耀则主攻性价比和低端产品与国内其他厂商进行对抗。
然而,对于其他厂商如小米和锤子,前者由于早期高性价比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其高端机型小米Note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开卖后很快开放购买,并且进行了多次降价调整。后者的首款产品定价3000元档,但是开卖不久后便由于销售压力而将价格将至2000元内。综上来看,消费者对于国产手机高定价很难买账,所以更多厂商依旧在2000元以下价位和1000元以下价位奋力搏杀,低价高配始终是国内厂商的卖点,因此高端形象始终难以建立。
编辑观点:国内手机市场日趋饱和,厂商月月出新机的高频率导致这一现象加速发生,屡次进军高端市场失败,让更多厂商专注中低端市场,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出货量,不断压低价格成为博得消费者关注的必备技巧。然而,对于真正为长远考虑的厂商而言,中高端产品才是更持续可靠的利润增长点,把握这点厂商才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