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IT浪潮 > 硬件文库 > 存储设备 正文
关键词:

当湖泊融入海洋——双硬盘全攻略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3-28 13:12

  一、你准备添置新硬盘吗?

  写这篇“攻略”时,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不知道歌词是否准确,但每次购买新硬盘后我都会得意洋洋地问自己:“这么大的硬盘,放什么东西才能满呢?”随后是一番暴笑。一般不出1年光阴,我又会燃起新的购物欲望,因为手头的硬盘已被无数的图片、游戏、MP3、电影(嘘,这些仅供学习研究用,24小时内删除……)占据。

  有人说硬盘是最值得升级的PC部件之一,笔者非常赞同。谁说不是呢?新添加的硬盘固然容量大、性能强劲,而老部下同样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这种优点是其他部件(CPU、AGP显卡、主板……)难以具备的。近年来,硬盘的单碟容量不断突破,转速达到7200r/m,主流产品的容量达到60~80GB,而价格却早已滑到千元以下;另一方面,微软家族的当红小生Windows XP也以身躯巨大而闻名,“更大、更快、更好”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因此许多朋友纷纷选择为电脑添加一部新的硬盘驱动器。

  可是,新的事物总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的电脑能良好地接纳新成员吗?”

  “这个大的硬盘怎么用啊?”

  “咦?怎么无法划分大分区?”

  ……

  你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呢?

  新硬盘就像一艘航空母舰,它需要能停泊的港湾,否则再先进也没有任何实战意义;它需要进行精心的内部规划,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我们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可通过软件或硬件调整解决,让巨大的“航空母舰”发挥最大威力并不是很难的事!

  即将升级硬盘的读者朋友们,准备好了吗?Let's go!

  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准备工作

  买了新硬盘总会有点激动,笔者也是如此,但切记不可忘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硬盘不便宜,数据也很宝贵,手忙脚乱往往会酿成大错。一般来说,准备包括2个方面:硬件和软件,很多东西大家非常熟悉,但常常忘记,需要时又找不到,这里先给大家提个醒。

  1.软件方面的准备

  有了新宠,往往忘记旧欢,其实先对老硬盘进行整理(比如备份资料、调整分区)是相当重要的,除非你确实想完全抛弃里面的东西。我们建议整个老硬盘仅设置一个主分区,把所有空间都分配给它,然后安装一个应急用的Windows98系统,除PartitionMagic、Winrar、MaxBlast PlusⅡ(硬盘管理软件,我们会在后面提到)外不必费神安装过多的应用软件。再次提醒大家做好重要资料的备份!

  制作引导盘。如果你按照上述建议行动,那么“制作引导盘”的工作完全可以略过,Windows 98本身就是很好的引导工具;另一方面,不管是速度还是可靠性,硬盘都要优于软、光盘(可启动的闪存盘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前提是你的主板支持从USB设备启动)。

  收集磁盘工具(用于分区、格式化……)、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磁盘工具大家一般都不会忘记,除微软的Fdisk外,还有不少第三方软件以及硬盘制造商推出的工具软件。这里我们推荐MaxBlast PlusⅡ,它功能强大、支持大硬盘、操作简单、适用面广。工具包里最好囊括Format程序和WinMe版的Fdisk(它能对大硬盘提供相对较好的支持),虽然它们是很“原始”的武器,但关键时刻往往凸显其重要性。此外,林林总总数十款软件及计划安装的操作系统最好在购买硬盘前几天收集好,放在老硬盘上,以免到时手忙脚乱、四处找盘(呵呵,买个硬盘用得着那么激动么……)。

  2.硬件方面的准备

  首先,合适的螺丝刀和螺丝是必备的。不少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不禁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可准备的?”的确,它们非常不起眼,但作用却很大,特别是螺丝的选择,最好多备一些(购买硬盘时不妨向商家要一些,或者找新购机的朋友要,因为新机箱提供的螺丝包一般会有富余)。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质量不佳的机箱的螺丝孔径并不符合标准,硬盘安装不当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硬件损失(仅仅是盘体划伤就很可能使你失去保修服务)!不少螺丝刀的前端有一定磁性,操作时最好不要离盘体过近。

  硬盘托架属于可选件,其作用是把3英寸的台式机硬盘安装在5英寸的驱动器架内(也就是通常用于安装光驱的大托架)。由于机箱空间的限制,我们通常只能在3英寸托架上放置2块硬盘,其中狭小的间隔对于高发热量的7200r/m硬盘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强烈建议将老硬盘放置在5英寸驱动器架内,这样也便于让它和光驱共用IDE数据线。

  高品质的IDE数据线是系统稳定工作的有力保证,笔者就曾因数据线出问题差点扔掉一个好硬盘。IDE数据线通常有2种:早期的40芯电缆和支持Ultra DMA66/100/133的80芯电缆,后者在内部添加了40条地线,用以缓解电磁干扰。早期的40芯数据线也可用在新设备上(但不推荐这样做),而新的80芯电缆则不一定能用于旧系统,因为有些老主板的IDE口只能插入40芯数据线;对于光驱而言40芯数据线已足够。

  为方便设置跳线,有必要准备一把镊子,不小心弄弯接口的针脚时,它也是很好的修复工具。

  如果习惯于传统安装方式(软盘启动、分区、格式化……),那么软驱和光驱就是必备配件,但我们还是推荐从旧硬盘启动安装,这样既可靠又快速。对于那些无法识别新硬盘的老主板的用户,由于需要制作工具包,软驱还是必备的。

  最后阶段,我们需要核实自己的机箱是否还有空余的驱动器托架;主板IDE口(包括IDE RAID口)是否还能接驳新添置的硬盘(1个IDE口可支持2个设备,依此类推);主机电源是否能提供充足的电力(推荐使用名牌电源,功率不低于250W)。至于主板BIOS的问题,我们会在下文中详细说明,这里暂且不提。

  三、开始动手了——硬件安装

  1.硬盘的跳线

  一个IDE口可接驳2个IDE设备,其中一个被标记为“主(Master)设备”,另一个被标记为“从(Slave)设备”,人们通过跳线的方式对这种关系进行定义(这种跳线一般位于硬盘的背面,在IDE和电源接口之间)。常见的跳线包括针脚和跳线帽,两者配合可使电路连通或断开,由此进行状态切换。跳线对于硬盘安装非常重要,很多无法识别的问题都是由它引起的,因此需要特别重视(还有一种跳线方式叫Cable Select,即根据IDE数据线连接方式自动确定主从盘)。

  不同品牌的硬盘跳线设置不尽相同,这里我们选取西部数据(Western Digtal)的WD1000BB、IBM腾龙3代40GB、希捷(Seagate)的酷鱼Ⅴ120GB、迈拓(Maxtor)的金钻七代D740X-6L这4款产品作为图解对象。

  一般硬盘厂商会把跳线方式直接标注在硬盘金属面板的标签上,同一品牌硬盘的跳线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当然也有例外的,这里仅以常见的主流产品为例)。在这4个品牌中,西部数据(WD)的硬盘跳线最为简单,见左下图(“--”表示跳线断开;如果方块被连接起来,就表示此处跳线需要连通)。

  IBM的腾龙系列硬盘跳线比较复杂,除最为常见的“主盘”、“从盘”、“数据线选择”、“主盘,从盘必须安装”外,还有一个不是很常用的“32GB CLIP”限制模式,其作用在后面的BIOS识别部分会详细介绍。

  去年希捷的酷鱼系列硬盘非常热销,其特点是稳定、安静,希捷在硬盘标签上标注了跳线方式,上面也有“32GB”限制跳线。

  迈拓最近的几款产品延续了原昆腾硬盘的标注方式,“DS”表示主盘,“CS”表示电缆选择,“PK”说法不一,有说法是磁头复位,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它应该是“从盘”选择。有些迈拓硬盘上还有“AC”跳线,相当于“32GB”限制跳线。

  2.安装

  据资料显示,大多数硬盘损害都是由于操作不当所至,其中硬盘安装不正确又占了很大一部分,由此可见硬盘安装的重要性。硬盘的安装首先应考虑防震、散热两个方面,适当顾及安装便捷性、性能等其他因素。

  给自己放电是首先需要注意的步骤,特别是在干燥的冬季,衣物摩擦产生的静电电压甚至可达上万伏,虽然其电流很小,但足以击穿脆弱的芯片,不可不防。最简单的放电方法就是用手触摸自来水管,有条件的朋友也可在机箱的金属裸露部位接上地线,这样最为保险。

  硬盘是一种精密的机械存储设备,读写过程中非常害怕震动,15~30G(G是重力加速度单位)的震动已足以对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由于硬盘本身工作时也会产生一定震动,我们必须将它固定在机箱中以保持稳定。硬盘的固定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确保4个角都得到固定,很多朋友只安装2个螺丝,这非常不科学;从理论上讲至少应该有3个固定点,为保持水平,4个螺丝是必须的。某些机箱会在硬盘工作时产生共振,解决办法一般是调整螺丝松紧或换个驱动器仓再安装。

  常见的机箱拥有2~3个3英寸的驱动器托架,能用于硬盘安装的有1~2个。最好将低速硬盘和光驱接驳在一个IDE口上,而高速设备独占一个IDE口,因此不妨用额外的硬盘支架将旧硬盘安装在5英寸驱动器托架上,这样也利于散热。

  硬盘的安装步骤其实比较简单:先断开主机电源,将完成跳线设置的硬盘安装进机箱,然后接驳IDE数据线及电源线。

  高速硬盘往往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热,但我们不建议安装专门的硬盘风扇,特别是自制的,它们的震动简直就是硬盘杀手,最好的方法是提供一个(空气)不断循环的、凉爽的机箱环境。

  四、新成员能被接纳吗

  ——主板BIOS识别

  完成硬件安装后,我们就可以开机进入BIOS设置,如果你的硬盘能正确识别,请跳过此节。

  由于BIOS和硬盘接口规范(ATA)对硬盘容量的限制而引起的硬盘识别问题,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以下5个:

  ☆事件1:“504MB限制”

  第1次容量限制大约出现在1994年,即著名的“504MB限制”。硬盘的识别受两方面影响,一是BIOS中的Int 13h(硬盘读写中断,后面把它看作一种规范,便于理解和表述),另一个是ATA(IDE)寄存器组的各个参数——CHS(Cylinder、H、Sector,即柱面、磁头和扇区)。这些限制类似“木桶效应”,只有它们都能认同的参数,最后才能得到确认。

  限制类型柱面磁头扇区总位数

  Int 13h 1024(10位) 256(8位) 64(6位) 24位

  ATA 65536(16位) 16(4位) 256(8位) 28位

  Int 13h限制硬盘可供存储数据的最大柱面数、最大扇区数分别为1024和63;与此同时,ATA最大磁头数为16,两类限制相叠加后所出现的容量限制就是1024×16×63×512(每扇区的字节数)/1024×1024=504MB,那个时候估计很少有人能想像到,我们现在会拥有上百GB的硬盘空间吧。

  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拥有如此古老的主板,恭喜你!它的纪念意义远超过使用价值,还是封存起来吧,我想你也不会把100GB的硬盘装在它身上。

  ☆事件2、3:“2GB和8GB限制”

  Int 13h支持256个磁头(8位,2的8次方),台式机硬盘不可能有那么多磁头,于是有些BIOS在逻辑上把它“削减”为64个(2的6次方),由于定义整个结构的位数(Bit)不变,“省”下的寄存器就给了柱面数(2位,也就是原最大柱面数×4,扩展为4096个柱面,注意这仅是逻辑上的替换),于是就有了4096×16(64个磁头还是太多了)×63×512/1024×1024=2014MB,也就是“2GB”限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硬盘容量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上面提及的“逻辑转换”解决方法很快走到了尽头。而Int 13h规范最大容量为7.88GB,如果以1 000 000Bytes=1MB计算(硬盘厂商们通常就是这么算的)就是8.4GB,很多朋友都经历过这一“8GB限制”,它是Int 13h留给人们最后的遗憾。

  解决办法:

  事件2发生在1996年,当时通过软件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过那时是800MB硬盘横行的时代,2GB的硬盘少之又少,因此问题也不了了之。这之后2年左右出现的“8GB限制”可通过升级BIOS及使用新的分区软件解决,这一惯例也延续至今。对于这类主板,我们建议还是放弃的好,毕竟将大容量高速度硬盘用在它们身上不仅不匹配,也是对性能的浪费。

  ☆事件4:“32GB限制”——主角登场

  虽然Int 13h已得到扩展,支持多于1024柱面的硬盘,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部分主板的BIOS竟然只支持63个扇区,难道进化没有完全?这样最后计算的结果是32.3GB,“32GB限制”让众多拥有40GB以上容量硬盘的朋友痛苦不已,这是很多1999~2000年出厂的主板(BX、Apollo Pro/Apollo Pro 133……)所特有的问题,它们目前依然占据着很多机箱的相应空间,其整体性能(综合处理器、内存、显卡……)依然能满足办公打字、观赏VCD、玩一般2D游戏等需求,如何延续它们的生命成了重要话题,因此也成为本文的重点照顾对象。

  解决办法:

  添置最新的IDE控制卡可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但这需要额外开销,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必要。

  优先解决方案的应该是升级BIOS,知名主板厂商往往会推出成熟的BIOS,以支持大容量硬盘,一般情况131GB以下的硬盘应该没什么问题。至于如何升级BIOS,这里不再赘述,请参考相关资料。

  那些无法刷新BIOS的用户并不意味着走上绝路,各大硬盘制造商都提供了相关软件,用以接替BIOS工作(支持大硬盘的关键),对硬盘进行管理,常见的有Disk Manager 2000(IBM)、DiscWizard Starter Edition(希捷)、EZ-Install(西部数据)、MaxBlast PlusⅡ(迈拓)。从某种角度看,它们和一些电脑病毒有点类似:在电脑启动时拦截BIOS中断(Int 13h)并取而代之,这些工作都在“BIOS载入后、操作系统引导前”完成。

  从功能及易用性角度考虑,这里我们以MaxBlast PlusⅡ(图21)为例(下载链接为:http://file2.mydrivers.com/disk/mbplus21.exe),向大家详细讲解如何让你的硬盘爆发最大功效(MaxBlast,名字取得很贴切呀)。

  对于那种BIOS能识别、但使用不正常的情况,可尝试把硬盘先接到其他电脑上进行分区(分区大小不可超过BIOS可辨识范围),然后在本机上安装操作系统的“曲线救国”方式,成功几率也非常大。

  如果还是无法正常使用,上面提及的“32GB”限制跳线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前提是主板可辨认32GB的“小”硬盘(2000年前后出厂的主板应该没问题),操作步骤如下:在其他电脑上先分好区,每个分区容量不得大于32GB,按“32GB”方式进行跳线,然后安装Windows 2000/XP,操作系统可自己识别出全部的硬盘空间;虽然BIOS只把硬盘当作32GB的,但无关紧要,并不影响使用。

  ☆事件5:

  随着新的“恐龙级”硬盘的出现(比如西部数据推出的250GB产品),另一个BIOS瓶颈已来临:目前的28位ATA规范将硬盘最大容量限制为65536×16×255×512/1024×1024=131GB,按硬盘厂商的算法就是137GB,这个限制已开始影响部分新用户了。

  解决办法:

  新的ATA标准早已出台,48位的ATA规范为未来的大容量硬盘铺平了道路,由微软、康柏和迈拓联合支持的Big Drives规范,支持容量高达144 155 188GB的硬盘(数一数,看有多少位数字,不知够不够我们用到下个世纪:P)。不过受目前32bit操作系统影响,目前的系统暂时只能支持到2200GB。大多数新主板都支持这一规范,以下是部分支持这一规范的南桥芯片:Intel ICH/ICH2/ICH4/ICH5、VIA VT8233A/8235及以后、SiS 961及以后等,采用这些南桥芯片的主板,只要刷新BIOS就可完美支持Big Drives。

  五、最后的战役——分区

  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最后的战役显得轻松了许多,让我们一鼓作气拿下它吧。这里主要通过分区操作,向大家进一步介绍MaxBlast PlusⅡ的使用方法,其他同类型软件的使用与此类似。

  首先,让我们看看不同的文件系统及支持它们的操作系统,这里所列举的操作系统只包括微软的Windows家族。FAT 16/32文件系统对大分区的支持并没有NTFS好,且几乎没有安全性可言,但它们的兼容性比较好,且性能上有一定优势(用于存储数据的“簇”比较大,一次可读取更多数据),大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操作系统。

  文件系统支持的操作系统

  FAT16 DOS/Win 95/98/Me/NT/2000/XP

  FAT32 Win 95 OSR2/98/Me/2000/XP系列

  NTFS Windows NT/2000/XP系列*

  *注:三者支持的NTFS文件系统版本不尽相同,但遵循向下兼容规律;Win98可通过第三方软件读取NTFS分区,WinNT也可通过安装第三方软件存取FAT32分区。

  接下来就是安装操作系统,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介绍一下顺序:先将操作系统安装文件由老硬盘拷贝至新硬盘,关机,拔下老硬盘电源线;开机,正常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完成以后接驳老硬盘,再安装其他软件。

  六、收尾工作

  ——盘符交错问题的解决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可在硬盘上安装自己喜欢的操作系统了。不过,既然是双硬盘协同工作,系统的安装也与使用单硬盘时有所不同。这时最需要留意的就是盘符交错的问题,初次使用双硬盘的朋友尤其要注意了,如果你不想把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安装在同一分区上,最好先在解决盘符交错问题后再行安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盘符交错的情况,这里的例子比较常见:旧硬盘上有1个主分区(卷标为old_pri_1)和1个扩展分区,系统安装在主分区中,扩展分区中有两个逻辑分区(old_log_1和D1_log_2);而新硬盘假设也是一样的情况(即3个分区分别为new_pri_1、new_log_1和new_log_2)。如果你带着旧硬盘安装操作系统,则无论Win9X还是Win2000/XP,盘符的分布情况都会如图37所示,即按照主盘主分区、从盘主分区、主盘逻辑分区、从盘逻辑分区的顺序依次排列,显然此时主、从盘的盘符是交错分布的,这会给双硬盘的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特别是不少朋友会把容量较小的旧硬盘当作一个“准移动硬盘”,所以硬盘插拔前后的盘符排列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安装在逻辑分区的软件由于盘符改变而出现打开错误,尽管可通过指定路径的方法重新使用,却很麻烦;若是随系统启动的软件,特别是带监视作用的软件,则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从长远来讲,新硬盘总是会被单独使用,因此我们希望:主、从硬盘的盘符不再交错,当把从盘接上后,其上分区所获的盘符应当顺序排在主盘分区盘符之后。以下我们将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盘符交错问题主要出现在Windows 9X系列操作系统上,使用Windows 2000/XP的朋友基本可忽略这个问题。这是因为Win2000/XP中有一个很体贴的设置:盘符一旦分配后,就不会因为增减了物理硬盘而改变,除非进行手动更改(手动更改方法会在后文中说明)。

  1.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在BIOS

  中将从盘检测设为“None”

  这种解决方法最简单,只需进入BIOS设置,将从盘的检测选项设为“None”并保存、重启即可。以笔者的华硕主板为例,进入BIOS后,只需依次进入“Main”选项卡,将光标移至你所需设置的第二硬盘标识上,回车后在下一画面将光标移至“Type”,此处的默认设置为“Auto”,即自动检测硬盘,我们在这里回车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None”(图38),保存后重启便可发现盘符不再交错。若你的BIOS与笔者的类型不同,一般可在“Standard CMOS Features”中找到相应的从盘标识并作类似设置。需要注意,你必须正确设置主从盘跳线,有时如果跳线设置有偏差,虽然在BIOS中能正确识别,但若关闭BIOS中的检测,操作系统会无法识别。

  此法的原理是绕过BIOS对硬盘的检测,而由操作系统自动识别,自动识别出的硬盘所有盘符即会在原有盘符后顺次排列。其优点是设置简单,无须改变硬盘原来的文件结构,也无需进入操作系统进行设置;但缺点也很明显:在BIOS中关闭对硬盘的检测,将会直接导致硬盘性能的降低(会使Ultra DMA功能无法打开)。所以这个方法非常适合短时间添加第二硬盘的情况,比如把第二硬盘作为移动硬盘使用。如果你想长期使用第二硬盘,则应采取下面的方法。 2.最佳解决方案

  ——将主分区转换为逻辑分区

  实际上,对于那些将第二硬盘暂时当作移动硬盘的朋友,有一个方法可让第二硬盘的“移动之旅”更为放心,那就是将其上的所有主分区都转换为逻辑分区。如果你理解了文章初始提到的盘符交错顺序,就会知道这个方法的原理:第二硬盘的逻辑分区分到的盘符号永远是在最后的,当然就不会再交错。由于升级新硬盘后一般不会将原硬盘再做系统盘,所以这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工具当然是Power Quest Partition Magic(以下简称PQMagic)。一般在操作系统安装完毕后立即安装PQMagic,解决盘符交错问题后再放心安装其它软件,这里建议大家安装7.0及以上版本,以方便在Windows界面下稳定使用。

  这里以图1所示的第二硬盘为例,示范如何将其上的主分区old_pri_1转为逻辑分区。运行PQMagic 8.0,在old_pri_1分区上点击右键,并在弹出菜单中选择“Convert(转换)”(图39),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选“Logical partition(逻辑分区)”并点击“OK”确定(图40)。回到主操作界面,就会发现原来的主分区已被标识为逻辑分区了,而改变后的盘符也会一并显示,我们从图中可看出盘符交错问题已解决(图41),此时点击左下角的“Apply”并确定,PQMagic就会开始执行指定任务,任务完成的后期会提醒盘符已改变,是否使用“Drive Mapper”工具纠正错误的盘符指向,如果你并没有在系统盘之外安装软件,点“否”即可,否则可让系统重启之后自动检测并更改错误的指向。大部分情况下PQMagic软件会提示你重启才可正常使用硬盘,此时选确定,关闭PQMagic后系统会自动重启,到此任务全部完成。

  3.Windows 2000/XP下的盘符更改

  上文中已提到对于使用Windows 2000/XP的朋友,只要在安装操作系统时仅接上第一硬盘,然后安装完后再接上第二硬盘即不会出现盘符交错问题。但如果你已挂着第二硬盘安装了上述操作系统,除以上方法外,还可利用磁盘管理功能纠正盘符分配。此外,有的朋友不喜欢让光驱的盘符号排在第二硬盘上分区的盘符号之前,那么也可采用类似操作。

  这里以Windows XP为例来说明:首先在“我的电脑”图标上单击右键并在弹出菜单中选择“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界面后选择“存储”项下的“磁盘管理”,片刻之后系统将给出机器上的硬盘信息(图42:为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的分区大小及盘符分布完全与图37相同)。下面我们将会把盘符分配调整到非交错状态。

  首先在old_pri_1(即现在的D盘)分区上点右键,选择“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更改”按钮,在下一步的对话框中选择“指派以下驱动器”,并在后面的盘符号下拉菜单中选择“J”或者其后的盘符号(图43),以让出D盘符。选择确定后,系统会提醒你也许更改盘符会引起程序停止运行,这里必须保证没有运行old_pri_1分区中的任何程序,然后确定即可。用同样的方式将new_log_1的E盘符改为D,将new_log_1的F盘符改为E,最后不要忘了将old_pri_1的J盘符再改成F。经过这样的更改,盘符便不再交错。

  插文1:主从设备的概念、设置原则

  虽然串行ATA(Serial ATA)接口的硬盘已出现,但本文讨论的依然是主流IDE接口硬盘。IDE是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缩写,原意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这一概念延续至今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它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性就是“主从设备”的区分。

  我们知道,一个IDE接口能支持2个IDE设备,组合可以是“硬盘+光驱”,也可以是“硬盘+硬盘”或“光驱+光驱”。当这种组合产生时,它们是怎样工作的呢?IDE控制器的工作方式是单线程的,简单地说就是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于是就有了“主”(Master)与“从”(Slave)的概念。由于主设备有比从设备更高的优先级别,因此我们建议将操作最为频繁的设备设置为“主”状态。

  当我们拥有2块硬盘时,最好将它们接驳在不同的IDE口,这样会拥有最佳性能。而由于某些原因(光驱、数据线长度……)不得不将它们接驳在同一IDE口时,建议大家把高速盘设置为主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设备优势。

  插文2:如何安排新旧硬盘的用途

  两块硬盘如何配合工作更为合理?这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速度和容量。一般情况下,应当将系统安装在性能较好的硬盘上。旧硬盘一般速度较慢、容量较小,可用作数据备份盘,抑或紧急情况下的系统盘,因此我们建议将它的全部容量划为一个主分区,并赋予激活状态(即可启动属性),单独接驳并安装操作系统(建议Windows 98)和常用软件(特别是磁盘相关工具),当主硬盘发生故障或操作系统崩溃时,它至少能让你保持可工作状态,而你所要做的不过是在BIOS中切换一下启动顺序。

  我们不建议将新旧硬盘做成磁盘阵列(RAID),由于硬盘性能、容量上的差异,会造成整体性能下降,稳定性也会有影响。

  为避免盘符错乱问题,我们建议大家最好安装Windows 2000/XP系统,这在本文后面部分会有详细介绍。

  插文3:分区大小的安排

  目前主流硬盘容量已达60~80GB,如何有效利用如此巨大的存储空间,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给硬盘分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这里我们和大家聊聊分区大小的合理分配。分区操作基本上遵循以下原则:空间需要、用途、安全性、读写性能和空间利用率。

  注:这里仅以Windows系列系统为例,暂不讨论Linux等非主流桌面操作系统。

  对磁盘空间的需要。这是我们购买硬盘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合理分区所必须遵循的先决条件,我们需要判断某个分区写入什么数据,其容量大概有多少,需要多大的分区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是否需要留出额外的空间,数量是多少等。

  不同分区最好拥有不同用途,这种归类简单明了、易于管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分4个区,一个用作引导及系统分区,其他几个分别是工作资料分区、娱乐用分区(游戏、音乐、视频……)、备份分区(常用软件、GHOST镜像……)。很多时候大家都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区,各取所需,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区类型不可过多,否则管理起来反而会比较麻烦。

  不少朋友对数据的安全性比较敏感,那么安装WinNT核心的操作系统,配合NTFS文件系统是不错的选择,上面提及的“工作资料分区”就很有必要用这种分区格式,提醒读者在赋予权限时一定要小心,以免泄漏信息。

  硬盘的记录体是1张或多张加叠在一起的盘片构成,每个盘片上的数据存储区都是同心圆,分区由最外圈向最内圈以柱面形式进行构建,因此越靠后的分区磁盘性能越低(硬盘转速恒定),对于那些渴求性能的程序而言,放在最外圈的分区当然是最佳选择。

  采用何种文件格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硬盘的空间利用率,随着分区容量的提高,簇的单位也不断提高,你愿意为了存储一个4kB的文件而用掉64kB的空间吗?大容量分区一般采用FAT32或NTFS文件格式,后者更为高效且具有安全性,对于Windows 2000/XP用户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可惜Win98无法识别。最后,我们还是建议将启动/系统分区设置为FAT32格式,这样便于系统遭受破坏后,进行修复或重新安装。

编辑 赵国栋
[进入IT论坛]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