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天津 | 民生 | 广电 | 津抖云 | 微视 | 读图 | 文娱 | 体育 | 图事 | 理论 | 志愿 | 专题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举报
教育 | 健康 | 财经 | 地产 | 天津通 | 旅游 | 时尚 | 购物 | 汽车 | IT | 亲子 | 会计 | 访谈 | 场景秀 | 发布系统

"津云"客户端
  您当前的位置 :北方网 > IT浪潮 > 手机 > 新机 正文
关键词:

中国电信总工程师:“小灵通”何以引起非议


http://www.enorth.com.cn  2003-07-08 18:00

  韦乐平:“小灵通”业务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它既不是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也不是数字无绳通信业务,而属于无线接入业务。国际电联和我国信息产业部最近调整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也没有将PHS看作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然而,人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其与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类比,这也是“小灵通”遭受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和指责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灵通”联网改造成本很高,不具备统一联网、全国漫游的必要基础。与3G相比,两者在无线体制上几乎也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平滑过渡,但在一定时期内“小灵通”仍会有其自身的特定用户群和市场发展空间,“小灵通”与3G的业务也可以共存。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韦乐平

  近来,有关“小灵通”的议论此起彼伏,纷纷扬扬,有大唱赞歌的,也有不屑一顾的,各种媒体也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炒作。无论外界怎样评价和议论,在政策的夹缝中,在3G牌照推迟所提供的时间空隙中以及实际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小灵通”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开始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并成为一股难以阻挡的力量。然而,究竟应该怎样为“小灵通”定位?却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事实上这已经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涉及监管定位问题以及“小灵通”本身的发展战略问题,需要全面研究,正确处理,才能使老百姓、企业和国家三方利益都得到保护。老百姓能继续享受价廉物美的新业务;企业能够正确定位,产生收益,又不致盲目发展,日后背上包袱;政府则能出台一个明确的,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监管政策。

  “小灵通”既不是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也不是数字无绳通信业务,而属于无线接入业务。

  首先,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来重新探讨一下“小灵通”的内涵和概念。否则,所有争论都没有共同的基础。“小灵通”不是一个技术术语,而是一个广泛流行的市场用语,泛指各类无线市话业务,最早来源于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因此往往将“小灵通”和PHS等同。实际上,其他无线市话业务也称为“小灵通”或“小灵通”。

  从概念上看,无线市话是无线接入技术的一种或延伸,信息产业部最近调整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也将其归入网络接入业务。而无线接入的技术来源有三个,一是数字无绳电话系统,二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三是专用无线接入系统。目前,使用最广泛的PHS系统就源于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原来主要用于室内慢移动通信;而450M CDMA/1.9G CDMA/1.8G GSM无线接入技术均源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原来主要用于室外广域覆盖和高速移动通信系统;1.8G SCDMA系统可以认为是专用无线接入技术,原来就专门为无线接入网设计和应用的。三种技术尽管来源各异,但殊途同归,都作了适度改造应用于接入网领域。随着实际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其应用范围开始逐渐扩展到多个交换区,覆盖整个本地网,形成所谓的无线重叠网(RON)。从技术角度看,仍然属于无线接入技术中的一种或延伸;而从业务角度看,则为无线市话业务。

  因此,无线市话既不是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也不是数字无绳通信业务,而属于无线接入业务,三者属于三个不同层面上的技术,处于网络中的不同位置。简言之,无线市话是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利用固定网的交换,传输和号码资源结合无线接入技术实现的,终端具备有限移动性的固话通信业务。其底层支撑技术可以有多种,但上层业务属性是类似的,这是地地道道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新业务,是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电信环境下的特殊产物。

  “小灵通”在我国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结合的结果,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由于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传统固话业务的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加上3G牌照的推迟所提供的空间以及监管政策对不同频段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的不同处理方法,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的实际水平所提供的特定用户群市场空间,为以PHS为基础的“小灵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到5月底,中国电信PHS用户数已经有约1600万,再加上网通集团公司,总用户数已经趋近2000万,相当固话总用户的8%多一点。其发展势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G牌照的发放时间。

  至于各种以蜂窝移动通信为基础的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则由于监管政策的原因,未能获得顺利发展。例如我国1.9G CDMA无线接入只在几个城市有数十万用户,1.8G GSM无线接入在几个校园有少量应用,450M CDMA无线接入则只有少量试验和试商用系统。

  “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

  中国电信历来按照信息产业部的规定将“小灵通”业务定义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一直是在这一范畴内发展的。在当前形势下,以PHS为基础的“小灵通”的主要优势首先是设备简单,造价低,不仅比传统固定电话系统低,而且也比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略低,投资回收期短,只需要3年左右即可。其次,平均每用户的业务收入比传统固定电话有明显提高,有效拉动了整体业务增长。第三,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空闲网络资源,盘活了存量资产,提升了固网的价值,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而且加快了建网速度。第四,在当前的特定形势和市场环境下,PHS资费低,与固话一样,却具有一定的移动性,受到老百姓欢迎。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其具备了发展的客观条件和需求。事实上,全国各地“小灵通”的发展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开通“小灵通”业务的地区,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电信企业的收入也都有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我们对“小灵通”的认识是历史的、全面的、冷静的、对总体发展规模是有控制的,主要是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规模。尽管这一两年来,这项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在现阶段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适于一定细分市场和时间段的无线本地接入技术,无法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后续网络优化代价较高,不适于发展规模过大,不是中国电信的长远战略发展方向,也不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小灵通”比拟普通固定电话的优势使其占据一定的市话市场。

  从历史上看,将一项源于数字无绳电话的微蜂窝系统应用于公用接入网领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做很多改进工作。例如早期的PHS基站功率只有10mW基站数量太大,覆盖太差,服务质量不理想,接通率低、掉话。经过这两年的技术改进后,PHS的技术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其组网方式已经由基于V5接口的接入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基于7号信令的网络方式,网络性能和组网灵活性有了明显改进;采用500mW基站将覆盖范围从数十米扩展到数百米,采用基站捆绑和组控技术大大提高了同一覆盖范围内的信道数,采用智能阵列天线技术后可以分集接收和发送,实现自适应,采用帧同步技术降低了信道间干扰。如此等等已基本解决了覆盖、切换和容量等关键问题;业务上,已经从单纯的电话发展到实现预付费、短消息、数据上网和定位等一系列新业务;“小灵通”的设备成本也在大幅下降,特别是中国电信统一了“小灵通”手机鉴权方式后,使“小灵通”终端价格大幅下降,花样和功能也不断翻新,系统投资回收期缩短至3年左右,与普通固定电话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都使一项相对简单的技术焕发了青春,成功地切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话市场。

  “小灵通”不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不适合开放漫游功能,也不会对现有蜂窝移动通信形成很大的冲击。

  几年来,中国电信一直按照“信部电〔2000〕604号”文的规定,将“PHS作为市话系统的补充和延伸,定位于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从来也没有将PHS看作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国际电联和我国信息产业部最近调整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也没有将PHS看作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然而,人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其与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类比,这也是“小灵通”遭受一系列不公正待遇和指责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技术的角度看,PHS与现有的GSM除了终端都有移动性以及都属于时分多址接入技术(TDMA)外,几乎没有什么更多的共同点了。其不同点却十分广泛和显著,诸如组网方式、蜂窝结构、双工方式、帧结构、调制方式、信道分配方式、频率复用技术、发射功率、语音编码方式等等。最重要的差异还在于组网方式,蜂窝结构和双工方式,这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自最佳应用范围的不同。

  首先,PHS在网络结构上依托现有固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交换资源,传输资源和号码资源,PHS则作为无线接入技术;而GSM网则需要组建独立的复杂的移动网,实施移动性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其次,PHS在接入技术上以微蜂窝为主,覆盖距离仅数十米至数百米,而GSM主要以宏蜂窝为主,覆盖距离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这些差异使PHS构筑大网时的基站数量过多、单基站容量偏低、覆盖较差、不能支持高速移动用户,切换时间较长,容易掉话,后续网络优化和投入代价较高,性能难以满足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要求不适宜将PHS网络作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有趣的是,尽管两者开始的设计思想差异很大,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城市热点地区两者的覆盖半径正在互相靠近。

  还有,作为双工方式上的不同也使两者间带有本质性的差异。PHS采用时分双工(TDD),对于小范围小规模应用,简单的TDD方式可以发挥成本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最早应用于楼内通信的原因。对于大范围大规模组网应用,TDD结构不灵活,干扰问题较难解决,因此,长期以来,业界一直不主张将TDD方式应用于广域大规模组网,而将其定位于小范围热点覆盖应用技术。

  “小灵通”能否实现漫游功能主要看网络运营商的定位考虑。中国电信既然将“小灵通”定位于无线市话业务,当然也就不打算实施漫游功能。何况我们也没有对“小灵通”网络进行过严格的统一规范,各厂家网络结构不一、接口和信令协议一致性较差,无统一业务标准,联网改造成本很高,不具备统一联网、全国漫游的必要基础。即便理论上有可能将PHS改造成为一个能全国漫游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异于试图重新创造一个新的蜂窝移动通信体制,其难度和代价很难估计。为此,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以及升级改造的代价看,搞PHS全国联网和漫游都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如果正确地将其定位为一种无线市话技术,则确有其特定的用户群体和发展空间,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获得发展。当然,PHS的规模发展到一定量后会在话务量上对固网和现有蜂窝移动通信产生一定程度的分流,但由于其自身技术的限制和总体规模的控制,不会对现有蜂窝移动通信形成明显的冲击,两者可以也应该共存。

  PHS技术不能平滑过渡到3G,但业务可以共存。

  我相信,如同一切具有市场需求的技术一样,PHS技术也同样会继续发展和完善,例如采用更大功率的基站,实现更多信道的捆绑,开发更丰富的业务和应用等等。然而,PHS毕竟只是一种无线市话技术,体制上不是蜂窝移动通信体制,不仅难以过渡到蜂窝移动通信,更难以过渡到3G,那种所谓可以平滑过渡到3G的说法是不严肃的市场调侃。连现有的正统GSM蜂窝移动通信都不可能平滑过渡到3G,怎么可能一个TDMA/TDD制式的无线市话技术能够平滑过渡到一个CDMA/FDD制式的3G蜂窝移动通信呢?两者在无线体制上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根本不可能实现什么平滑过渡。即便在核心网方面,也不是简单地就能实现平滑过渡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说过渡,也至多可以说业务上有可能共存,两者的业务平台和体系架构是不同的,但有些业务可能实现跨平台提供。

  就技术开发后劲看,“小灵通”更是完全无法与3G比较的,前者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几家日本公司手中,新的研发投入很少。而后者由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大公司的几万研发人员,上百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作保障,发展后劲勿庸置疑。

  总的来看,3G与“小灵通”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技术,具有更高频谱效率、更大容量、更好质量和更丰富业务的3G的发展肯定会对“小灵通”的发展起抑制和部分替代作用。届时,企业也会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将主要力量和投资集中到具有更大市场前景和更长技术寿命的3G移动通信技术和业务的开发上来,但在一定时期内“小灵通”仍会有其自身的特定用户群和市场发展空间,两者的业务也可以共存。正如有人所作的比喻,汽车的发明会抑制自行车的发展,但短期内并不会完全替代自行车一样。两者应该也可以共存。

  一句话,任何真理多迈出一步都会成为谬误。“小灵通”也不例外,我们既不可低估其产生的作用和效益,也不能不看到其技术的局限性和市场空间的狭窄,更不能盲目夸大其发展潜力,迷失我们的战略大方向。

编辑 赵海涛
[进入IT论坛]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天津民生资讯
天气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讯 二手市场
空气质量 天津股票 广播节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领 股市大擂台 天视节目 每日房价
热点专题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和谐之旅 迎奥运 讲文明 树新风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科学发展 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
200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今日股市观察》视频
北方网网络相声频道在线收听 2008高考招生简章 复习冲刺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问题解答
带你了解08春夏服饰流行趋势 完美塑身 舞动肚皮舞(视频)
C-NCAP碰撞试验—雪佛兰景程 特殊时期善待自己 孕期检查
热点新闻排行 财经 体育 娱乐 汽车 IT 时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